中国重视饮食浪费问题

几多为多?

在将饮食作为人们生活核心的文化中,往往很难改变人们对于食物的一般思维模式。在中国,“民以食为天”更是亘古不变的哲理,人们为了午餐、家庭聚餐、节日美食和其他各种场合留足了时间。饮食文化还深深植根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例如,人们会用“吃了吗?”来代替“你好吗?”进行问候),构成了日常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也被认为是人们在一天漫长工作后给自己的一种款待。此外,餐桌上摆满食物被视为热情好客和慷慨大方的体现,而这些食物没人能够吃完。像这种社交礼仪上的陋习导致了非常严重的食品浪费问题。为此,中国政府于近日出台了新的政策和相关指导方针。

知足常乐

禁止浪费的政策并非中国法律中的新生事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此外,在各类环境保护、农业及消费者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提及不浪费食物。然而许多人认为,这些规定并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现实义务,也未能得以落实。

在这一背景下,8月中旬,上海市政府发起了一场反对餐饮浪费的运动,旨在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并最终影响人们对食物的看法。这一活动既涉及消费者,也关乎商家。政策要求餐馆提供不同大小的菜肴,标明默认的用餐人数,并总体描述所点食物的分量。当消费者点了足够多的食物时,店员会告知他们,并鼓励他们将未吃完的食物打包带走。虽然这一切乍看起来可能有些繁琐,但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多少食物,而又浪费了多少食物时,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举措会起到很大作用。

当然,我们仍会宴请客人,也可能会多点一些食物,但只要我们把没吃完的东西打包带回家就可以减少造成浪费,也可以养成不浪费的习惯。除了网上和现场点单外,这项活动也适用于学校、工厂、社区等各类机构。政府还打算奖励在实施该项政策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机构,这可能会成为推进改革的另一个因素。

未来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持续地进行了一系列与环境有关的变化和调整。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自觉且生态友好的总体趋势更是有目共睹。就在不久前,我们还在努力适应垃圾分类的“新常态”。此举缩短了上海处理垃圾的时间。此外,政府也呼吁人们在点外卖时不再要求商家提供一次性餐具。

诚然,这些措施并非十全十美,但我们还是很高兴在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中看到所有这些环保的变化,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绿色环保的政策和指导方针。同时,下次外出就餐或点外卖时,别忘了把没吃完的食物带回家。如果有任何相关政策的最新变化,我们会随时为您更新。

如需获取个人意见,请
拨打电话+86.21.6288.8682
或发送电子邮件至info@dawo-lf.com与我们联系